燕赵警事:0311-83655110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警方提示

关于印发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通知

时间:2016-12-14 16:19:35  来源:政府办公厅  作者:梁春喜
导读: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服务功能多样、组织网络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完善我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阳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服务功能多样、组织网络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完善我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十三五”时期,为不断健全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政府职责,发挥市场作用,加大社会动员和政策扶持力度,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精神,结合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现状,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依法治体,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推进“六大发展”为主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按照“改革创新、体育先行”的工作理念,积极实施阳泉体育事业发展“1766”工程,完善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开放桥头堡、晋东区域中心城、转型发展先行市、城乡统筹示范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完善标准、创新机制,努力建设不断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我市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全民健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各类人群。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逐年增加,人数比例达到33%以上。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体系更加完善,职责更加明晰。

  (一)强化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引导良好健身习惯的形成。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信息网络为平台,以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抓手,以开展“体育三下乡”、“体育进社区”、“体育进机关”等为契入点,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展示科学健身效果,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爱运动、会健身、勤锻炼、做贡献、乐分享的生活理念,营造体育健身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舆论氛围,使身心健康是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城乡居民必不可少的一种健康文明生活习惯。

  (二)多措并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保障群众健身需求。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类型的场地设施。结合我市实际,继续推动实施全民健身“6565四级工程”建设。鼓励场地设施公建民营的建设运营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的运动场地设施。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县城的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推进营地、步道、绿道建设,实现市、县(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率超过70%,城市街道、社区、乡镇室外健身设施建设比例超过86%。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市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的健身设施。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成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

  (三)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施细则,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对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估评价机制,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自生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民间组织转变,推动其向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推动全民健身组织“3+x”模式建设。优化、激活和发挥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创新体育健身赛事的组织开展模式,创新体育健身赛事的以奖代助机制。推动各县(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建立。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大力培育和扶持基层俱乐部等形式的体育社会组织,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队和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扶持各乡镇(街道)设立全民健身指导站并有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各行政村(社区)普遍有体育健身组织或队伍,并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形成充分依托现有健身场地开展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展形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四)提升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面向城乡、面向基层、保障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推进城乡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取消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激发市场活力,完善业余体育竞赛体系。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在有条件的区域、行业、部门开展“菜单式”活动。在各行各业开展工前(间)操活动。学校大力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保证每位学生均能掌握1-2项体育健身项目。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支持社区及其它社会组织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开展职工、妇女、幼儿体育,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加大社会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健身服务供给。扩大足球、篮球、排球(汽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跑步、柔力球、健步行、体育舞蹈、摔跤、门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健身人群。大力发展自行车、网球、游泳、赛车、射箭、电子竞技等具有时尚前沿和消费特征的运动项目。着力加大足球场地供给。开展校园足球,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

  (五)加强部门协调,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切实发挥市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研究新形势下全民健身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养老等多项社会事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全民健身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建设运动性伤病防治和康复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支持各类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体育旅游精品景区规划建设的指导,大力开展区域合作,培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探索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立足阳泉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山地户外生态休闲健身特色的城乡互动、行业融合,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健全完善的体育服务业。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制。深化、实化各级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的作用,形成各级政府推进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合力,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从领导、管理、行政审批向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市场监管、提供服务保障等方面转变。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思维,探索创建县(区)间互动、本地与外地交流、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全民健身组织推广体系,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评价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评价指标纳入到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并逐步增加权重。通过完善考评机制,不断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责。结合实际制定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指导标准,提升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

  (三)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机制。努力完成政务、咨询和服务的多平台建设,借助移动信息化优势,基本实现全民健身工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根本改变,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掌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管理、维护、使用等全方位信息,促进全民健身工程升级换代。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全民健身工程“电子档案”,逐步建立专业、完备、全覆盖的全民健身在线服务平台,及时公开发布健身场馆、赛事、活动、健身项目、指导员情况等信息,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全民健身信息化工作管理与运行的畅通渠道。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建设,做好体育场地普查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定期公布市、县(区)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情况,全民健身事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各项指标数据达标情况,推动各级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让群众充分享受信息化给健身带来的便利服务。

  (四)探索建立全民健身消费合作机制。联合医疗、卫生、人社等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医保卡金额的一定比例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合作机制,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激发广大群众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五)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以县(区)为单位,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消费补贴等方式,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政策研究、体育特色项目挖掘推广、健身科普知识培训,普及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和发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试行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等;普及推广《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提升全民健身领域的标准化水平,促进全民健身社会化、生活化进程。形成政府主导协调,体育部门组织落实,市场分类调节,全民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群众参与体育健身,鼓励增加健身消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等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六)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县(区)、乡村(社区)。鼓励县(区)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地域特色,促进开展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做大“一地一品”、“一行一品”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可持续性的品牌赛事活动。鼓励各县(区)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拓展群众性品牌活动的形式,融合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元素,使乡土特色的生态体育、休闲体育成为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的名片,逐步提升全民健身的社会化、生活化程度,努力创建体育特色县(区)、乡村(社区)。

  (七)着力培育全民健身人才队伍。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建立完善以全民健身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优秀退役运动员、体育社会组织带头人、健身榜样、智库专家、媒体专家等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体系。通过培训、交流、比赛等多种形式,培育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加大基层、民间健身示范人物、领军人物的挖掘和扶持力度,加大基层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榜样人物培育力度。

  四、组织实施

  (一)依法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相关配套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推进全民健身立法,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养老、旅游、科技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加快将全民健身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

  (二)强化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权关系,强化市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职责,强化县(区)人民政府的具体职责。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中的关系,突出政府的主导职能,加强各部门合作,发挥各部门协同作用,增强健身服务能力。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领导协调机制,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推进和考核。

  (三)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舆论宣传。广播、电视、报刊、新闻网站等媒体要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加强引导,营造氛围,通过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亮点、展示健身效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树立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关口前移。鼓励各类媒体开设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等专题频道、专题版块,为群众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提供指导,引导群众养成体育健身、消费习惯,让群众乐享体育带来的快乐。

  (四)加大全民健身资金投入与管理。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本地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全民健身的财政经费投入,引导社会力量资助捐赠全民健身事业,提供公益性的群众健身服务。

  (五)实施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本实施计划在阳泉市人民政府领导下,阳泉市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动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并责成本级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各级人民政府的执行力、完成本级实施计划的推进情况和重点任务各项指标数据的达标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职责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保障和绩效情况、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达标情况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等实施效果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在2020年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

  名词解释:

  “体育三下乡”:是指以体育健身设施下乡、体育健身指导下乡和体育科普知识下乡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活动。体育设施下乡主要是以体育彩票公益金捐赠健身器材给农村农民的捐赠仪式活动;体育健身指导下乡主要包括全民健身精品展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活动,健康咨询,体质测试等服务活动;体育科普知识下乡指宣传体育法律法规、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健身知识等宣传服务活动。

  “6565四级工程”:市6个一工程:建有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游泳馆(多投入)、一个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县(区、市)5个一工程:建有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主题公园(或健身休闲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乡镇(街道)6个一工程:建有一个健身组织网络(文体站、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一个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多功能活动室或多功能运动场)、一批晨(晚)练点、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一个特色体育项目、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行政村(社区)5个一工程:建有一个健身组织网络(体育队伍、体育俱乐部)、一个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体育场地设施、一个传授体育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一套体育活动和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全民健身组织“3+x”模式:3是指全市、各县(区)分别建有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x是指有地方特色的单项体育协会。

责任编辑:guanliyuan2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