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11月8日在京举行。我们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之后召开的,也是全国地质调查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姜大明同志将莅临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同志也将围绕地质科技创新发表主旨讲话。会议还将举行学术报告、六个“一百”成果发布会及院士专家座谈会,公布《关于激发地质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指导意见》等11个改革文件,表彰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等等。
历经百年风云变幻,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始终发挥基础先行的作用,兴实业、利民生,强资源、壮国威,取得了丰硕成果,拓展了服务领域,创新了理论技术体系,积淀了优秀的地质文化。可以说,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历史,是地质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历史,是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是地质人才培育与成长的历史,是地质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历史。
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这次会议并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回顾、总结百年地质调查走过的风雨兼程的历史,谋划、部署新的历史时期乃至新百年的地质调查工作,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重大战略问题,凝心聚力,用科技创新引领、改造、支撑地质调查,大踏步的向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迈进。会议的召开无疑将成为中国地质调查事业新的里程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奠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从本质上说,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地球、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过程。
回首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的沧桑巨变,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地质科技创新。换句话说,离开了科技创新,地质调查工作就难有大作为,难有大成就,难有令人鼓舞的新贡献。
1926年,翁文灏先生立足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燕山运动”新理论,这是他对中国地质学的重大贡献。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两部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也是基于地质调查工作形成的,是科技创新的最好例证。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新纪元,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建立了区域地质调查理论和方法体系,带动了地质科学各学科的快速发展。而陆相生油理论、成矿模式、成矿系列理论、地质异常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等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又为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庆油田的发现,是在大陆地质研究取得新认识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海相理论束缚,在新的陆相生油理论的战略指导下取得的;青藏高原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发现了驱龙、甲玛等7个超大型和冲江、朱诺等25个大型矿床,确定了重要巨型金属成矿带。
而钻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技术创新在地质调查中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地质调查工作精度、质量和能力的提高。如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和2000米地质岩芯钻探关键技术装备的的成功研制并投入找矿一线,促进了找矿突破;自主研发的多套深部探测仪器设备及首台万米科学钻机的应用,带动了深部探测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与“中国梦”的重大需求,精准定位,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聚焦重大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三大战略,并且把“科技一流”作为“六个一流”目标的重要内容,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施了“九大计划、50项工程、300多个项目”,使地质调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得以顺利推进;实施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取得丰硕成果;遵义安页1井实现重大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开发后来居上。所有这一切,使地调百年划上了一个圆满局号,也充分诠释了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这一科学命题。
(二)
2016年,是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走完第一个百年风雨历程、迈向第二个百年辉煌旅程的转折之年,是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中国地质调查工作迎来了新的百年的明媚春光,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压缩式发展,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可以说,科技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们必须及早转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绘就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国家赋予地质调查工作做好“五个服务”,即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神圣使命。这无疑也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完成这样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从科技革命和科学范式的变革来看,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以全球变化、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为核心,推进多学科综合与集成已成共识,创新驱动为推进传统地质科学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地球科学转变提供了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则为地质调查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带的重大变革提供了契机。而现代地球观测与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从空中到地面、从地表到深部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其探测深度、精度、广度都有很大提高,提升了地质调查工作的能力和范围。
但无须讳言,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达国家地质科技水平、世界一流建局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在六个方面。一是战略导向不明,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原创性成果不多。二是体制机制不活,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脱节,系统创新不力,创新平台体系不健全;三是人才队伍培养滞后,表现为领军人才、创新型团队紧缺;四是地质调查缺乏科技引领支撑,工作简单化;五是地质科技偏离解决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主战场,主攻方向不聚焦;六是创新氛围不浓,科学精神不足,科研生态环境不好,严重阻碍了创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
姜大明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是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钟自然同志强调,科技创新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命根子”,是地质调查事业的的核心和灵魂,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推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地质调查的过程变成科技创新的过程。
纵观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同样,我们要在这场地质科技创新的世界大赛场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必须把立足点要放在自主创新上,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从客观形势来看,尽管我国地质调查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而言,资源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没有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没有变,地质工作的先行基础地位没有变。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五大需求”没有变,而且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
我们应该看到,科技创新为地质调查工作“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提供了引领,为顺利开启地质调查第二个百年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中国地质调查工作进入世界领跑行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跨越机遇。
我们认为,要实现国土资源部党组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的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工作的目标,从近期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来看,我们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依靠制度创新为地质调查工作保驾护航。
今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扩大会议明确了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总的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部分资源环境重要领域地质科技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到2030年,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到2050年,成为地质科技强国。
为了将这个目标变成现实,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三大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不断提升地质调查工作的创新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同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五个面向,坚持“五问”“五不唯”的评价标准,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坚持九大计划平台与国家五大科技创新平台协调联动,坚持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
事实上,为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在前不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试行)》的基础上,这次会议将公布《关于激发地质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要求与路径将进一步明确。同时,在政策、制度、规划、办法、标准等方面给予具体安排。
其次,必须强化战略科技的引领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全力实施“三深一土”战略科技。
2016年9月,国土资源部党组制定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战略,赋予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编制和组织实施“三深”战略计划的历史使命。聚焦“三深”,要围绕“三深”主要目标,全力以赴编制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三深”科技创新方案。要组织实施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工程)、深空对地观测与卫星应用工程、深海探测科技创新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世界地质科技前沿,集中攻关核心技术,加快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力争在深地、深海、深空探测部分领域尽快进入世界前列。
第三,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打赢“四大战役”提供科技支撑。
要面向国家战略资源能源需求,精准实施“四大战役”。一是加强页岩气成藏规律研究。查明南方页岩气时空分布规律,建立复杂构造区油气页岩气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体系。二是加强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加大北方大中型盆地的基础地质调查力度,研究重点盆地的发展演化过程及其沉积构架,解决制约油气地质条件评价的关键地质问题,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参数,分析新区新层位的生烃条件和成藏规律。三是砂岩型铀矿勘查。深入开展铀矿成矿理论研究,探索完善和建立我国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进一步加强勘查技术方法创新,探索建立煤田区、油气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四是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研发。开展水合物成矿理论研究,进行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评价,查明资源家底,形成从勘查到开采的区域性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与防治技术,研发一系列的新技术方法及相关的勘查开采设备和技术装备,推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第四,要通过立、改、废,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地质调查技术体系,提供优质的地质调查、成果和产品。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标准与成果质量密切相关。标准的本质是统一,标准的任务是规范。为了确保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要尽快修订区调、矿调、环调3个方面技术标准,按照“用地质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的理念,全面清理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全面修订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等技术标准,以解决调查内容、工作方式、成果表达、产品体系、更新机制的问题。在管理方式上不再简单的行政化管理,而将以人为本,保障科学目标的实现。
第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和前沿科学研究,为提高地质科学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强大动力。
基础地质研究是“百年地调”的根基,是地质调查创新的坚实基础。我们要从推动实现“六个一流”建局目标的战略高度,从实现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提升基础地质研究治理入手,切实加强地质调查重点领域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基础地质研究弱化,地质调查与地质科学研究严重脱节,甚至成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资源、环境及基础地质重大问题解决掣肘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紧盯世界科技前沿,跟上并赶超世界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的步伐。要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理论创新,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全面跃升。要加强独创性设计,发展独有的“杀手锏”,确保不被实施技术突袭。对看准的,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加速赶超步伐。
当然,我们强调自主科技创新,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进一步深化地质调查科技的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比如,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同时大力推动我国主导的化学地球、岩熔环境、深部探测、青藏高源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合作。
第六,要推进地质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地质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地质科技人才是推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在地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中国地质调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班子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过程的理念。
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地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简政放权,下放选人用人自主权,下放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自主权,下放地调项目管理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赋予创新主体更大的自主权,为地质科技人才减负松绑。同时,还要改进科技管理与服务考核评价,将实行绩效工资总额分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倾斜,要向取得突出科技创新成果、考核优秀的单位倾斜的政策。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新的地调百年正式启程。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让我们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地质调查,用科技创新开启地质调查工作新的百年,向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的目标进发,在新的征程上不断谱写新的绚丽篇章! 责任编辑:guanliyuan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