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行政学院第三届科学报告会分论坛——“媒体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与交流”活动在京举行。
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及《红旗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负责人参加会议,共同围绕媒体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展开研讨与交流。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樊秀萍致辞认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党中央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刊物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要维护好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宣传解读好全会的精神,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红旗文摘》总编张西立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种文化自觉,想要发展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就要自觉地服从、服务并牢牢树立起文化自觉原则。
《新华文摘》副社长刘仲翔认为,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打造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他还认为,对于传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用数字化手段做好学术成果对外推广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张康之认为,从话语体系角度看,地域性社会不存在多重话语问题,或者说是话语冲突问题。话语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兴起,西方国家对外扩张、殖民、开拓海外市场,因此在 “资本主义世界化”过程中,西方话语开始传播到世界。习总书记提出话语体系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就要围绕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来进行研究。话语体系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要真正反映中国现实,要将中国发展成就反映在话语建设上。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了话语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当前,我们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全球化将打破世界统一的话语体系。用方格尔(音)的话来说就是对“普通话”的解构,中国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李放认为,习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奠定了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学术话语的核心就在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学术研究意义上深刻地体现为学术自信。学术自信只有来自于扎实的学术建构力和阐释力,才能集中体现为思想的学术智力表达过程,并内在包含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其实,当话语进入到政治过程的时候,话语的战略化和资源化本身也能够成为一种思想权力。这种思想权力之所以有效,甚至说有些话语的学术表达无效,都表现在思想的要素性扩张体现为理论是否真实地联系了实际这一智力表达过程之中。
思想本身作为精神力很重要。在整个话语建构过程或者是单一意义上的话语阐释中,积极有效的学术供给是最重要的方式。这一点是明确超越了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生存特征的。因为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本身的基本立场表达,是利益性非常鲜明的。同样,学术话语有没有利益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中立的学术研究,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立场。所以,纯粹意义上的中立性是不存在的。从中国来看,学术话语和政治过程、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互相嵌入的。学术和政治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就是来自于有价值立场的学术语境的表达,对于任何历史事件、社会发展过程,甚至是某个人物、某种思想的学术分析,都会带有深刻的时代性价值与内在的基本立场。
李放认为,当前学术媒体研究与话语体系建设都要落实到中国本位上来。中国是面向世界的中国,也是面向问题与时代理据的中国,必须和必然要走进人类历史全球化过程中,我们所实践的不是一个“地域共产主义”的狭隘过程,而是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立国之本、立党之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执政使命息息相通相通、密切关联。进入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思想的时代性积累,不仅需要21世纪中国故事的中国表达,还要给指向未来的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中国方案。这种方案的方法论意义,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前提下,把21世纪的中国经验不断地马克思主义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21世纪以来,“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表达方式,就是治国理政,这鲜明体现了中国立场与中国学术话语的价值逻辑,不仅是独创性的,而且是排他性的,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自主性、主体性的深刻揭示。否则,只依靠源于西方经验事实和价值提炼的学术话语与理论逻辑,我们的媒体传播与话语体系建设是走不出去的。此外,学术话语体系与政治话语体系之间必须要打通。把政治寓于学术之中,积极探索历史与实践规律性,是体现学术的持续发展、建构学术与政治命运共同体的最基本方式。没有这一条,学术研究本身是站不住的,没有学术智力供给的政治影响力也是走不远的。学术与政治是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部件”,就在于必须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所以,推进学术话语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智力面向未来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时代性标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学术媒体传播能力建构,不能落后于社会历史发展和思想进步的洪流。只有基于这个前提,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完善与否才更加重要,它的战略性、紧迫性也愈发凸现出来。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长兼总编辑鲍静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一定不能抛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现在有些文章体现的所谓学理逻辑就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主编陶柏康认为,要掌握学术话语权,必须认识学术传播三大要点。第一个环节是学术传播的主体;第二个环节是学术传播的手段、途径、方法、工具;第三个环节是学术传播一定要有一个目标。从战略上,制定一个高效传播战略目标是实现传播有效性最重要的条件。从战术上,选择好学术传播的主体和学术传播的工具就非常重要。
陶柏康还认为,衡量一本学术刊物是否掌握学术话语权,应该有三个标准:一是传播内容是否具有领先的学术内涵,也就是发出去的文章有没有人关注;二是文化传播是否受到同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三是有没有被纳入公共评价体系,必须有一个评价标准,要有可靠的大家公认的数据。(记者 钟义见) 责任编辑:guanliyuan2
|